一、监测目的
苗情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、准确地掌握农作物苗期的生长动态,包括苗的高度、密度、叶面积、病虫害情况、营养状况等,以便及时采取措施,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产量。
二、监测方法
1.遥感图像监测: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农田的植被指数图像,进而获得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土地利用状况。
2.气象数据监测:利用气象数据仪器测量环境温度、湿度、光照强度等,判断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。
3.土壤监测:通过土壤监测系统或土壤探头采集土壤含水量、温度、营养等信息,以判断土壤的适宜性和作物生长情况。
4.声波检测:利用声波检测技术检测作物根系的系统,了解作物根系的生长情况,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细的管理服务。
5.无人机巡检:通过无人机巡检农田,及时掌握作物生长状况、灾害情况等,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。
三、监测内容
1.生长指标监测
(1)株高:测量幼苗从根部到顶部的垂直高度,它能直观反映幼苗的纵向生长速度,不同生长阶段的株高正常范围有所不同
(2)茎粗:通常测定幼苗茎基部的粗细程度,其反映了幼苗的健壮程度,较粗的茎意味着更好的支撑能力和养分运输能力,像玉米幼苗在拔节前期茎粗可达0.5-1厘米左右。
(3)叶片数量及形态:统计叶片的片数,并观察叶片的大小、颜色、伸展状态等。叶片数量是幼苗生长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,颜色可以反映其是否存在养分缺乏或病虫害等问题,例如,叶片发黄可能提示缺氮,叶片出现病斑可能遭受了病害侵袭。
(4)根系发育情况:观察根系的长度、数量、分布以及根的粗细等。发达的根系是幼苗健康生长、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基础,比如水稻幼苗在移栽前,根系应具备较多的白根且根系分布较为均匀。
2.生理指标监测
(1)叶绿素含量:可以借助叶绿素仪进行测量,叶绿素含量高低与幼苗的光合作用能力密切相关,含量高则光合作用强,利于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质供幼苗生长。
(2)含水量:通过烘干称重法等测定幼苗的水分含量,合适的含水量保证幼苗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,若含水量过低,幼苗易出现萎蔫现象,影响生长发育。
(3)养分含量:检测幼苗体内氮、磷、钾等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,了解幼苗的营养状况,以便及时调整施肥策略,例如检测到幼苗体内磷元素含量低,可适当增施磷肥。
3.病虫害情况监测
观察幼苗是否遭受病虫害,识别害虫种类、病害症状,统计病虫害的发生面积、危害程度等,像苗期的蚜虫危害,会使叶片卷曲,影响幼苗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长。
4.环境因素监测
(1)土壤状况:包括土壤的湿度、温度、肥力、酸碱度等,这些因素都会对幼苗生长产生影响,例如土壤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幼苗根系生长缓慢。
(2)气象条件:监测气温、降水、光照、风速等气象要素,适宜的气象条件利于幼苗生长,不好的天气则可能带来危害,比如长时间的暴雨天气可能造成田间积水,使幼苗根系缺氧,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死亡。
四、监测设备
1.高清摄像头:能够360度旋转,多角度查看目标作物的生长情况。通过远程访问系统,农户可以实时查看田间作物的长势,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。
2.高精度传感器: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温度、光照强度等关键环境参数,为作物生长提供全面的环境参数支持。
3.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: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生成直观、准确的作物生长信息和环境参数报告。
4.远程通信模块:能够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平台或数据中心,方便农户通过手机、电脑等终端设备远程访问和查看数据。
五、监测系统的应用
苗情监测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它利用物联网、传感器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,对农田中的作物生长环境及生长状态进行实时监控,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。
1.优化种植策略:通过监测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,农业生产者可以调整灌溉和施肥计划,制定更加科学的种植策略。
2.病虫害预警与防治:苗情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的病虫害情况,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病虫害威胁,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,使他们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。
3.降低生产成本:通过精准灌溉和施肥,避免了水资源和化肥的浪费;通过病虫害预警和防治,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,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4.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:通过优化种植策略、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、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,农业生产者可以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。
六、监测系统的优势
苗情监测系统具有诸多优势,包括:
1.高度集成性:将多种复杂的监测功能融合为一体,方便用户使用。
2.自动化程度高:可长期稳定运行,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成本。
3.数据传输迅速准确:通过网络平台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,保障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。
4.智能化分析:系统能够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生成直观的报告和图表,帮助农户更好地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环境变化趋势。